上山打柴
在上世紀70年代,過個好年已經(jīng)成為許多人的期盼。由其是祖輩生活在農(nóng)村的千家萬戶,他們各自過著貧困的日子,各有各的煎熬。就連過年燒的柴火,就得早早作準備。
時進臘月,吃了臘八粥以后,大人們就為過年籌劃著。如碾米磨面,上山砍柴,賣物辦貨,織布做衣,割肉買菜等。由于天越來越冷,上山砍柴,成了頭等大事。
我家,在有名的秦嶺北麓。距西安市高新區(qū)的高冠瀑布僅有5公里之遙。每年寒冬臘月,農(nóng)民除了給冬小麥施肥外,閑下來三五成群的壯年人,踏進終南山去砍硬柴,這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。
凌晨5點,我被父親叫起來吃了早飯,背上干糧和水,拉著架子車,披著月光走向南山。到了峪口,天才麻麻亮。我們用鐵鏈子鎖好車子,走進了高冠峪。沒走多久,遠遠就能聽到溪水飛濺的聲音。路過高冠瀑布,看見在一處高聳的絕壁山崖間,有一股清泉飛流直下,形成了一個迂回水流的大深潭,水從山底鉆入地下。
河谷蜿蜒曲折,河中巨石嶙峋。當時走的是山間便道。有時,我們穿著麻鞋踩著冰冷河水中的列石過河,由于石頭形狀不一,腳下又滑,跨越時心驚腿顫。河道忽寬忽窄,小路忽高忽低。越向里走,爬的山越高。進山約20里地,來到一個小山梁上。這時我們要從陽坡向溝下走去,走的越遠,柴就越多。
回憶那時侯,大家都在干著破壞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事情。原因是人們都在茂密的森林中,找胳膊粗細的樹木砍伐,這是時代的悲哀。柴很快就砍夠了,麻煩的是將一根根柴扛著爬倒坡。上去了又下來,反反復復五六回,弄得人汗流浹背精疲力盡。等把砍的柴全部運到梁上,已是午飯時分。
我和父親邊休息邊吃饃喝水。然后抓緊綁柴梱。為了方便下山,要綁成八字架形。山坡上的羊腸小道,下山要謹慎小心,稍不留神,柴架子在山巖上一撞,就有連人帶柴掉下懸崖深溝的危險。我走在前,不時喊著后面的父親,保持一定的距離。肩上扛的柴梱,有時幾乎垂直著與人同時下移。一路上翻山越嶺,爬坡過溝,累了歇一氣,用木棍將柴架子撐在路邊,休息片刻。離出山口不遠了,在寬闊的河道上行走,從各個山溝里砍柴回家的人,匯成了一股期望過年的大軍。
出了山,來到靠放架子車的地方,從腰上掏出系著的鑰匙,打開鐵鏈鎖,將柴梱裝在車上拉回家。開始是下坡路,車子催著人走,有時還得控制住速度,害怕穿進路邊的水溝里。臨近村子,路平坦了,傍晚時分回到家里。親人們站在門口張望著,直到看到我們回家的身影,這下才放下了心。
回想起過去,人們?yōu)榱诉^一個好年,單就燒火備柴這一件事來說,便就那樣令人心酸。對比今天,農(nóng)民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,再也不為燒火做飯發(fā)愁了,普遍用上了電磁爐,燃氣灶。手拉風箱早已退出歷史舞臺。感謝黨讓全國人民過上了好日子,我們的子孫后代生活會越來越幸福!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過春節(jié),會一年更比一年紅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