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到“三不囿”
“囿”,古為皇家養(yǎng)動物的園地,今有局限、拘泥之意。劉墉說,作為一個成功的藝術(shù)家要能做到“四不囿”:不囿于法,不囿于物,不囿于己,不囿于名。不囿于法,是不為成法所拘,師古而不復古,自出機杼,另辟蹊徑,成一家之風;不囿于物,是不囿于物之外形,得其寰中,于不似中求似,于無景中求景,于松脫中求緊密,于空靈中求意趣;不囿于己,是不可師心固執(zhí),剛愎自用,而當虛心向?qū)W,時時反省退思,審問明辨,必有所成;不囿于名,是不嘩眾取寵,求名而不好名,有名而不恃名,即使賴某種風格以成名,絕不死守這個風格以系名,是所謂棄小名、求大名;棄今生,求萬世名。
看到劉墉先生之說,受啟良多,但我則以為,藝術(shù)之“大家”不同于“常人”。相對于“四不囿”來說,日常生活中的我們,只要做到新“三不囿”即可脫穎而出。首先,要做到“不囿于法”。此則在工作中最為重要,在工作中我們要遵守規(guī)則規(guī)定,但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方式方法,一成不變,要敢于突破創(chuàng)新,為了提高效率而不斷探索。例如我們測繪行業(yè),從以前的人工測圖繪圖到現(xiàn)在的計算機軟件勾繪制圖,遵循著對產(chǎn)品不變的高要求,但過程一直在不斷創(chuàng)新,尋求更簡單更高效的作法,利用新技術(shù)做出改變。
其次,要做到“不囿于物”。在這個開放包容多元的時代,總是有很多的物質(zhì)會影響、誘惑我們。如何堅定自我、不忘初心便成了始終的話題。這看似空泛的概念,其實最貼近生活,落到實處便是不應讓“繁雜的事物”擾亂我心。繁雜事務(wù)包括外物誘惑及內(nèi)心困惑,要學會適時“隔離”自己。尤其青年,做事時不被外物所阻礙,不受內(nèi)心困惑的影響。我一直篤信,一個成事的人,必不亂自己處事的決心,理智看待問題,不感情用事;還要對未來充滿信心,有必勝的信念,讓往事“隨風而去”不受牽絆,不束縛思想。
還要做到“不囿于己”。此處說的不囿于己,與劉墉先生所述一致,不可固執(zhí),剛愎自用,此則應是最難。很多人說,固執(zhí)并沒有什么不好,它表示一個人堅持自己不被同化。但我想說的,固執(zhí)并非是正向的執(zhí)著,堅持底線原則,而是當你遇見不同意見時的異常敏感、異常自尊,先入為主的反對,拒絕反省、拒絕傾聽、拒絕學習的行為,更是有時會轉(zhuǎn)化為執(zhí)拗和偏執(zhí)。如果這樣,你就很難再進步、再成長。有些固執(zhí)會阻礙一個良好個性的形成。缺少包容和智慧,會成為你學習、思考以及接受新鮮事物的阻礙。做到虛心向?qū)W、三省吾身、融會貫通,便可大成。